【红馆论坛】坚持守正创新 全方面推进红岩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红岩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思考与实践

详细介绍

  革命文物是我国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习格外的重视革命文物工作和革命精神的传承弘扬,作出了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在今年2月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将红岩精神列入中国人精神谱系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给我们巨大鼓舞;在今年3月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及其重要的作用。”为贯彻文物保护利用提供了根本遵循。

  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简称:红岩博物馆)现有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曾家岩50号(周公馆)、桂园——《双十协定》签订处、《新华日报》总馆旧址、渣滓洞看守所旧址、白公馆看守所旧址等革命旧址53处(对外免费开放36处),3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馆藏105336件/套,其中可移动文物8302件/套(珍贵文物3675件/套),这些宝贵的文物资源,是红岩精神的物质载体,是合理规划利用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红岩博物馆始终坚守保护革命文物、继承革命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的初心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着力实施“红岩五大工程”,统筹推进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改革,充分的发挥革命文物在服务大局、资政育人、推动发展中的及其重要的作用,走出了一条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创新之路。

  (一)提高政治站位,精准落地政策。加强党对文物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的发挥党在文物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提出“文物立馆”发展的策略,策划打造红岩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工程,建立党委领导、行政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工作格局。围绕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聚焦保护重庆20个区县85处重点革命文物旧址,编制实施《红岩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工程实施方案》,并获国家文物局审批支持,为革命文物保护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融入国家战略,服务发展大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加入国际二战博物馆协会,在白俄罗斯、波兰联合举办“东方主战场”专题展览,参加法兰克福“中国文博创意”展等国际博览会4个。发挥红岩精神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发展中的作用,推进“如何提升重庆文化在长江经济带中的地位和作用”课题研究,在上海、江苏、四川等5个省市开展“让烈士回家”系列活动。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与四川自贡市等联合举办“江竹筠生平事迹展”,与成渝两地16个革命旧址纪念馆签订合作发展协议,助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

  (三)发挥自身优势,带动行业发展。发挥“红岩”自身优势,先后整合重庆革命文物资源53处,辐射带动重庆各区县文物保护利用,联合举办“重庆革命遗址掠影展”,集中呈现129处革命遗址。与全国革命类纪念馆合作共建,联合组建“革命圣地及重要旧址全国合作联盟”“全国‘八办’·纪念馆发展联盟”“全国红色文化战略联盟”,共同打造“红村联盟”,推进梳理原中央南方局所辖13个省市的红岩革命文物,联合举办“中国革命精神联展(1921-1949)”,助推中国革命精神谱系整体呈现,促进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依法保护,突出规划引领。坚持顶层设计、依法保护,以国家文物保护法律和法规为指导,今年重庆市政府修订了《重庆市红岩革命旧址保护区管理办法》,并于3月1日起正式实施,划定文物保护“红线”。按照不同层级,科学编制《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保护规划》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规划3个,省级文物保护规划1个。编制《藏品征集规划》和《珍贵可移动文物修复规划》,为保护管理革命文物作出科学规划。

  (二)加强本体保护,强化藏品管理。落实文物保护“十六字”方针,着力实施红岩革命文物保护工程,坚持全面保护、整体保护,科学管理、全程管理,统筹推进文物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保护,修缮文物本体26处,确保革命文物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推动革命遗址集中连片保护,整体打造“红色三岩”革命遗址28处,规划建设红岩文化公园,努力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红色文化地标。开展文物保护核心区土地确权,核定文物遗址最大承载量,实行网上预约限时限流参观,减轻文物本体保护压力。加强馆藏文物专业化规范化管理,按质地分类分库管理馆藏,分级别分柜储藏保管珍贵文物,修复珍贵文物58件,同时采取专用囊匣保存,完善库房新风系统、恒温恒湿系统、低氧杀虫系统,合理调控文物微环境。

  (三)加强技防保护,提升保护水平。推动“文物+科技”跨界融合发展,实施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4期。用数字为馆藏文物“建档”,对平面类文物进行高精度扫描,对实物类文物实行360°环拍,建立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和文物保护专项档案库。用数字为文物本体“复原”,对革命遗址遗存全貌进行720°实景采集,实现全景漫游。将革命文物保护纳入“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打造“中国红村网云平台”,建成红色资源公共数据库,提高文物保护的信息化水平。

  (一)深挖内涵强气质,让革命文物“活”起来。着力实施红岩革命历史研究工程,深挖文物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实施中宣部委托课题“新时代传承弘扬红岩精神和三峡移民精神研究”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7个;与重庆大学等3所高校共建红岩精神研究中心;出版《民众抗日救亡》等图书23部;将革命遗址搬上荧幕和舞台,联合拍摄电视剧《重庆谈判》,列入国家广电总局“百部”重点剧目;排演京剧《张露萍》、话剧《幸存者》,打造《歌乐忠魂》实景剧,制作《千秋红岩》等专题片,展现革命文物的永久魅力。

  (二)创新展示提品质,让革命文物“动”起来。着力实施红岩博物馆品质提升工程,注重线上线下展示相结合,改陈“千秋红岩”基本陈列,改陈17处革命遗址复原陈列,制作“纪念周恩来总理珍品展”等专题展54个。今年正在提档升级6处复原陈列及辅助陈列,拟举办“初心使命奋斗——中国重庆100年光辉历程展”。建设网上数字展馆,推出数字展览33个,建成的《周恩来和他的朋友们》互动交互展示系统获全国“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优秀成果,打造《红岩记忆》数字体验厅,唤醒、还原革命文物,让其动起来、传下去。

  (三)有效利用显价值,让革命文物“亮”起来。推动“文物+教育”深层次地融合,着力实施红岩精神宣传传播工程和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深入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开展“寻找红岩发声人”等特色活动上百场。今年将开展红岩故事100讲活动,积极参加“全国革命文物百佳讲述人”等活动。在行业内率先建成红岩党性教育基地,2015年9月开班至今,基地培训学员达8.8万人次。目前,正在为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服务,策划推出“七个一”特色课程,同时将在七一前命名挂牌红岩干部学院。深化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打造红岩特色研学课程20余门,每年培训学生上万人次;实施国家文物局“革命类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开展“小萝卜头”进校园活动;以文物讲历史、以历史说故事、以故事传精神,打造“红岩革命故事展演”活动,现已走进学校、机关、企业、军营、社区演出130场,现场观众达6万余人,网络直播观看量超150万人次,社会反响好。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在今年全国革命文物工作会上专门讲到该展演活动;去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和顾玉才副局长等领导都作出肯定性批示。开发革命文物的经济价值,推进革命文物利用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红色旅游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地融合,开发文物创意产品100余种,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红岩博物馆将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始终坚守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革命文物的时代使命,统筹推动红岩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工程、红岩革命历史研究工程、红岩革命遗址区品质提升工程、红岩精神宣传传播工程、红岩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工程的“红岩五大工程”,用心保护革命文物,用情传播革命文化,用力弘扬红岩精神,全方面提升红岩精神在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中的地位,着力构建新时代红岩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新格局,努力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红色文化新地标,不断打造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