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李晓明,著名中医。他十几岁熟知两千多种草药,上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各种线年,他成立了金华市晓明真菌研究所,先后完成了冬虫夏草、灵芝、天麻、猴头菇等数十种真菌的良种选育、培植、加工新技术,和药用真菌结合中医中药治疗疑难杂病、癌症重点攻关等科研项目40多项,其中大仙灵芝及其孢子粉的系列研究先后荣获中国金奖8个和国际唯一灵芝金奖2个。在对真菌研究略有建树后,李晓明还开始了他近40年的免费义诊活动,使许多疑难杂症患者得以康复。如今,李晓明已年近70岁,却依然四处行医、造福社会。日前,记者上门拜访了李晓明。
他从小迷恋中医和线年,李晓明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李晓明的母亲曾就读黄埔军校,解放后便去了学校教书。李晓明的父亲是搞生物研究的,而李晓明的爷爷,是当时一家药铺的郎中,专门研究中医和中草药。
受爷爷的熏陶,李晓明从小就接触药理知识,对中医和中草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一得空就爱往山上跑,有时一采草药就是一整天。因此,不过十几岁的他,就能认识2000多种草药,并熟知它们的药性和用途。
李晓明就读高中那年,恰逢“文革”时期,当时很多学生都串联罢课,李晓明也无奈从学校回到了家中。“没书念了,我只好上山采药,消磨时光。”之后的那几年,李晓明就一直在金华的九峰山、塔石、北山上打转,“那时没有交通工具,去哪都靠步行,一天走个二三十里山路,是常有的事。”李晓明说,当时自己采草药也不是抱着赚钱的目的,大部分的草药采回来,他都会做成标本,留作学习之用。偶尔有人需要,他也会大方相赠。
山上跑得多了,李晓明慢慢地接触了蘑菇、木耳、灵芝等真菌,这些新奇的“玩意儿”渐渐勾起了他的兴趣,因为在以前,香菇、黑木耳等真菌还是采用半自然半人工的老式方式培育的,而灵芝,人工培育方式是绝对没的。想要吃到这些真菌,只能去山中寻找,且产量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少之又少,十分珍贵。
1967年,为了了解真菌的培育方法,在父亲的帮助下,李晓明开始对真菌的繁殖方式及种植方式来进行研究,并逐步尝试发明人工培育方法。可惜事与愿违,正当李晓明对线年,他赶上知青下放,被派到金兰水库医务所当中医。
“当时正处于金兰水库的建造阶段,做水库的民工最多时有一万余人,但医务所加上我不过三个医生,我是中医,其他两个人是西医,医务所资金有限,医疗条件也极差,每天忙得是团团转。”李晓明来到医务所后,白天忙着看病,晚上就做跌打损伤的狗皮膏药。由于他的中草药大部分是靠自己上山采摘的,因而帮助医务所大幅度的降低了医疗费用,他精湛的医术也吸引了不少附近村庄的村民前来求诊问药。
一边忙着治病救人,一边李晓明也没忘记继续搞他的真菌研究。他在农村的房子里,偷偷地试种白木耳、蘑菇和灵芝,为了怕别人发现说他在搞“资本主义”,房子的窗户都用麻袋封上了。
在上世纪70年代,银耳是很稀罕的东西,因没有人工栽培技术,银耳多采摘于自然,每斤售价高达300元。当时一个普通人的工资不过30元/月。
看到银耳的销路好,身在李晓明的农村偷偷种了不少。他回忆,原来汤溪有条大河,洪涝时节河边的树经常会被洪水冲断。断掉的树木会被分成一堆一堆地摆放在河边,等到一定日子,每家每户能够最终靠抽号将这些木柴领回家,大的做家居,小的当柴烧。不过李晓明却利用这些木柴种上了各种真菌。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虽然保密工作做得很好,但听到风声的公社领导最后还是知道了李晓明在家偷偷种木耳的事,一群人浩浩荡荡地赶到了李晓明的住处要求检查。见这架势,李晓明吓蒙了,只能哆哆嗦嗦地解释:“你看,我是用湿柴种的银耳,银耳取下来后,湿柴还能用,又多出了银耳,一举两得。要么你们拿点回去尝尝?”后来,李晓明的种植技能也被公社领导认可。渐渐地,他的名声还传到了江西。江西专门派人来邀请李晓明去当地担任真菌生产总指挥兼中医。
1971年,辞去金兰水库医务所的职务,李晓明来到了江西,在这里,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一番天地。李晓明介绍,没来江西之前,当地还采用最传统的方式种植香菇。来到江西后,李晓明采用了人工培植技术,不仅快速缩短了真菌的生长周期,还保证了真菌的产量,“种下三个月后,我就帮他们盈利了”。
之后,李晓明还在当地试种了茯苓、香菇、黑木耳等,收成都很不错。1979年,随着招工回城的热潮,李晓明回到了金华。原本组织上给他分配了工作单位,但被心里藏着创业梦的李晓明婉拒了,他决定在兰溪门菜场摆摊卖平菇。“上世纪70年代,平菇还是稀罕物,认识它的人没几个,那时,棉纺厂门口有很多废弃的棉籽壳,我就把它们买回家种平菇。”李晓明说,当时棉籽壳都是没人要的,一听说他要买,工厂的人高兴坏了,5毛钱卖了他一百斤。但外人不知道的是,这一百斤棉籽壳,能给李晓明带来几百斤的新鲜平菇。
平菇成熟后,李晓明将平菇用塑料袋装好,并在袋上印好食用说明书,售价0.3元/斤。起初,李晓明的平菇无人问津,还有人说这是毒蘑菇,不能吃。李晓明好说歹说才游说了几个人买回家尝尝,谁知,这一尝就有了回头客,到后来,慢慢的变多的人来李晓明的摊子买平菇,平菇的价格也水涨船高,到后期卖到1元/斤,当时猪肉的价格不过0.67元/斤。
1983年,李晓明成立了金华市晓明真菌研究所,并率先引进了恒温箱、干燥箱等设备,专心研究真菌的良种选育、培植、加工新技术。
当时,李晓明还在道院塘租下了一个大会堂,建造了他的真菌基地。“那时候一大家子人都靠我养活,等我搞基地的时候已经没什么钱了,只能到土产公司买5分钱一个的废旧瓶子,又买了几百个试管,用最简陋的设备培养菌种。”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研究所的开办,李晓明的真菌种植技术也被社会各界认可,还有很多人慕名赶到金华找他买菌种,回家试种。李晓明也毫不吝啬地传授真菌的种植技巧,并开办培训班,向农民推广技术。
李晓明说,当初研究所成立的目的是为了推广、应用和教学。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已先后培养了线万余人,“每次开培训班,学员都是从全国各地赶来听课的”。
1984年,李晓明在金华北山采药期间,在黄大仙宫附近发现了一株约26厘米的特大灵芝,并取下菌种进行繁殖,与其他名山大川里采摘来的菌种对比后,发现该灵芝是其中药用价值最好的一种,李晓明将其取名“大仙灵芝”。一时间,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大仙灵芝”的新闻还传到了海外,远销美国、日本、韩国等地。
李晓明的名气也更大了,甚至有许多华侨来请他出国培养种植线万美元的高额报酬。“在上世纪80年代,100万美元是多少钱啊,可我最后没去,一是不想离开家人,二是我对金钱不怎么看重,在家多种点真菌,钱慢慢也能赚回来。”后来,凭借真菌基地的收入,李晓明成了金华第一批万元户,并作代表在金华市首届万元户表彰大会上发言。
1991年,李晓明的灵芝基地已发展到十几亩,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科技报等媒体都对他的基地进行了报道。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闻讯后,不远千里赶来金华与他洽谈合作,并愿意无偿为李晓明提供设备和人才,邀请他去北京进行灵芝的生产应用。
这一次,李晓明还是拒绝了。他说,自己最喜欢做研究,更时刻不忘自己的中医身份。对真菌栽培技术略有所成后,他始终致力于将药用菌结合中医药,治疗癌症、白血病、肿瘤等疑难杂症,且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并编著了《真菌与农业经济》、《黄大仙与灵芝草》、《灵芝与治病应用》、《新免疫疗法-药用菌结合中医药治肿瘤》等论著12篇,食、药用菌技术资料20余份,获三项发明专利,国际金奖2个,国家金奖12个,多次被上级政府评为优秀民营科技实业家,其成就还被记入在中国食用菌专家名录、中国发明家大辞典等书刊中。
他还加入了中国中医专家代表团,每年参加国际传统医学大会,进行中医学术交流,并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地进行免费义诊。
在李晓明看来,成就越大,责任也就越大。他给自己定下目标,要利用药用菌医治更多经受病毒折磨的患者。
在李晓明的真菌研究所,能够正常的看到墙上挂着许多面锦旗,都写着治病救人、妙手回春等感谢语,李晓明说,每一面锦旗里,都藏着一个故事。“三十几岁时,我就给自己定下目标,要给有需要的人免费看病三十年,一眨眼到现在,已经坚持了三十多年了。未来,我也会从始至终坚持下去的”。
如今,这个坐拥江西300多亩山地的老人,尽管不缺吃喝,却依旧坚持每周在杭州、上海等地免费义诊,也许,这就是他的医者之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