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汇聚了北京市相关委办局,来自全国各地的450余家企业、60余家医疗机构、20余家投资机构和10余家高校,累计600人参会,一同探讨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政策导向、技术革新以及国际合作等重要话题。
开幕式上, 北京市海淀区人 民政府副区长林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樊瑜波等领导发表致辞。北京市疾控局副局长、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药械处处长刘清华,北京医药健康科技发展中心马丽梅副主任,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产业促进三处处长程万慧分别做报告,介绍北京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和相关委办局政策。
在大会上,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转化孵育平台主任王柳(以下简称“王主任”)发表了题为《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成果转化模式探索》的精彩演讲。她分享了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方面的探索和思考,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和经验。
王主任首先强调了生物经济在全世界内的重要性。她指出:“世界各国都在推进生物经济的发展的策略。2018年,日本发布了生物经济战略,随后英国也发布了首个综合性的生物经济战略。而在2022年,美国更是发布了生物经济法案,逐步推动生物经济的发展。”她补充道,中国也在2022年由发改委发布了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这是中国首次将生物经济纳入国家发展规划,表明了中国对这一领域的格外的重视和推动力度。
在谈到生物医药领域的高风险、高投入特点时,王主任指出:“生物医药的研发需要面对高度的不确定性。研究一款新药在大多数情况下要耗费10亿美金和10年的时间,而实际投入往往更高。”她详细分析了转化过程中的诸多挑战,包括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的脱节、法规制定的滞后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益分配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王主任介绍道:“我们建立了转化孵育平台和法律团队,从项目初期就介入转化过程,提供全程服务,确保科研成果顺利转化。这种做法不仅缩短了转化时间,还提高了转化的成功率。”
在专利研发方面,王主任详细的介绍了研究院的创新模式。她说道:“传统的专利撰写通常由科研人员在发表文章前临时提交给专利代理公司,这样的形式往往导致专利保护范围有限,质量不高。而我们采取的是专利团队全程参与科研项目,从一开始就进行专利设计和布局。”这种方式不仅扩大了专利的保护范围,还快速缩短了转化时间,提高了专利的质量和价值。
她进一步解释道:“我们的专利团队由经验比较丰富的专利审查员组成,他们从项目初期就与科研人员紧密合作,进行专利导航、挖掘分析和转化路径设计。这种全程参与的方式确保了专利的高质量和高价值,同时也加快了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
为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研究院建立了一站式的概念验证服务平台。王主任介绍道:“咱们提供的不仅是小鼠、大鼠等动物模型,还包括临床前的猴子模型,进行深入的概念验证。”她补充说:“我们还拥有专业的临床研究团队,与医院共同开展临床研究项目,确保科技成果顺利转化。”
这一平台不仅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全面的技术上的支持,还通过全程参与和支持的方式,明显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成功率。王主任强调:“这种一站式服务平台不仅加快了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还明显提高了转化成功率,为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王主任还提到,研究院热情参加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工作。她说道:“我们不仅参与了生活安全法、人力资源管理条例和干细胞相关的专利审查指南的制定,还主导和参与了多项国际和国家标准的制定。”这些工作不仅为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行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演讲中,王主任分享了多个成功的转化案例。她提到:“在新冠疫情期间,我们迅速获批了一项干细胞药物项目,这在当时具备极其重大的社会意义。”此外,她还分享了成功转化的CAR-T疗法专利项目。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研究院的科研实力,也体现了其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卓越成就。
王主任特别强调了干细胞药物项目的成功转化过程。她说道:“这一个项目从立项到获批,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这得益于我们全程参与的专利团队和概念验证平台的支持。”这一成功案例不仅展示了研究院在科研和转化方面的强大实力,也为其他科研单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在演讲的最后,王主任总结道:“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我们大家都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通过此次演讲,王主任向与会者传达了生物医药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和挑战,并分享了研究院在这一领域的宝贵经验和成功案例。